以前,城市里的廢棄塑料袋曾經肆意地隨風飄蕩,在影響城市美觀的同時,更是帶來了污染的難題。2008年,一紙限塑令,使得這些曾經“橫行霸道”的塑料袋頓時少了些氣焰。但是在農村地區,另一種被人忽視的白色污染,卻仍逍遙法外,它所帶來的危害,更甚于城市中的塑料包裝膜。
農膜,是一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引進到我國的一項塑料薄膜覆蓋栽培技術。這種長相酷似保鮮膜的聚乙烯材料,被覆蓋在土地上,由于改善了土壤溫度、濕度,生長季節可以延長,土地就像穿上了一層棉衣,即使在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產量也能夠提高數倍。2009年,甘肅省縣農膜使用面積達60多萬畝,其中種植玉米56萬畝,在遭受春夏連旱和冰雹災害的情況下,平均畝產仍達559公斤,總產超過6億斤,僅此一項就是全縣糧食產量最高年份2008年的1.87倍。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化工產品使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從農民的 塑料大棚膜到日光溫室膜,從各種各樣的地膜到水果包裝膜都離不開聚氯乙烯等化工原料。
“耕地幾乎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覆蓋。從空中俯瞰大地,白茫茫一片。在高速公路兩旁,白色塑料膜一望無際,真是"白色恐怖"。”曾經在河南、河北、天津、山東農村等地考察過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告訴記者,除了玉米、小麥等大宗作物外,花生、土豆、西瓜、大蒜、茄子、辣椒、黃煙等,幾乎毫無例外地覆蓋農膜。舊的農膜沒有處理完,新的農膜又鋪上了。
關注農膜危害多年的蔣高明告訴記者,他在山東臨沂進行調查時,翻開一片種植著小麥的土地后,發現在小麥的根系和土壤之間,農膜殘破的碎片就像棉絮一樣,密密實實地裹在中間。而這些農膜的碎屑,即便過篩分離,也不能從土壤中徹底剔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