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農業界泰斗,時任中國農科院院長、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的金善寶先生曾講過這樣一段話:“南有袁隆平、北有趙鴻鈞,一個解決了吃糧問題,一個解決了吃菜問題;一個是雜交水稻之父,一個是塑料大棚之父,都是我國農業界的大功臣。”
如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早已譽滿天下,而被譽為 塑料大棚膜之父的山西農業大學教授趙鴻鈞卻仍默默無聞,不為人所知。
塑料大棚改變了中國農業
如果沒有塑料大棚和薄膜覆蓋技術的發明和推廣,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居民可能至今還在靠儲藏大白菜和土豆過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塑料地膜、塑料大棚迅速從城郊發展到大田,從北方發展到南方,從平原發展到丘陵山區。在嚴冬季節,冰封雪飄,但在南北大地的塑料大棚內,綠油油的農作物卻一派生機。塑料大棚不僅使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許多曾經的“不毛之地”,長出了農作物,還獲得了高產穩產。
大棚在西北解決了沒有蔬菜的問題,在南方則解決更高層次的問題。從甲魚等動物到奇花異草等植物,都可以在大棚里幾乎隨心所欲地培育。目前,中國塑料大棚及地膜覆蓋面積超過2億畝, 農膜和地膜年消費量超過110萬噸,居世界首位。
正是憑借塑料大棚這項技術,我國作物栽培的時間范圍才擴展至春夏秋冬任意時節,使北方居民靠儲藏大白菜和土豆過冬的吃菜問題徹底劃上了句號。相對于中國有史以來在提高土地產出方面的極限和困窘來說,塑料大棚改變了中國農業絕不為過。
不正常的被埋沒
塑料大棚對農業的貢獻居功至偉,而發明和推廣塑料大棚的趙鴻鈞卻默默無聞,這似乎并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趙鴻鈞,1937年生于山西孝義。16歲那年,勤奮好學的他考取了山西農學院附屬農業學校,那時他成了十里八鄉的“狀元”。上學期間,他一直在勤工儉學,邊讀書邊耕作。每天一放學他就鉆進菜地,不是澆水施肥,就是研究觀察,記了厚厚十幾本的觀察筆記。1956年,趙鴻鈞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至山西農學院學習。
在山西農學院附屬農業學校上學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用舊 塑料包裝膜覆蓋蔬菜地,發現地溫竟然提高了1至9攝氏度,這一發現后來被世界薄膜農業研究領域稱為“太谷地膜”,這一發現讓趙鴻鈞興奮不已,也引起了他極強的探索興趣,成為他50多年潛心薄膜農業研究的開始。據趙鴻鈞的弟弟趙鴻銘回憶,在趙鴻鈞在農校上學期間自己和父親三次去學?催^趙鴻鈞,第一次趙鴻鈞正在擦地膜,第二次趙鴻鈞正在掏茅糞,第三次趙鴻鈞正在將溫室的玻璃換成塑料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