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全球塑料業兼并重組發展迅猛的一年,塑料包裝膜,塑料大棚膜,農膜,在2010年全球并購交易數及交易總額均比2009年有大幅提高,其中新興市場的并購交易總額創下歷史新高。
發達國家扛起塑料業并購大旗
根據資訊機構并購市場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經濟在經歷經濟危機后逐步復蘇,在這一背景下,全球經濟資源通過并購等形式實現了新一輪的優化配置。2010年全球并購交易總量為1.1719萬筆,比2009年增加21.3%,而并購總額達2.09萬億美元,比2009年提高22.7%,但仍低于2005年至2008年并購交易最活躍時期。
盡管并購總額有所增加,但2010年全球并購市場中超過100億美元的大規模并購交易額占全部并購總額的比例進一步下降,由2009年的29.7%下滑至2010年的15.3%,而2008年這一比例則高達30.8%。20億至100億規模并購交易的并購額占比則明顯提高,從2009年占并購總額的27.7%增加至2010年的33.7%。
2008-2009年間,塑料行業都被拖入了經濟衰退的泥潭,各國企業都在設法尋求早日脫困之路,所以2010年各國企業斷發力,勢必決心從經濟衰退的泥潭中解放出來的一年。
雖然許多公司繼續宣布重組和關閉計劃,特別是在2010年年初,但2010年我們依然看到更多企業的投資和擴張計劃。
外資進駐并購下民族企業何去何從
近年來,塑料行業民族品牌與跨國公司“聯姻”不斷,拜耳、巴斯夫等國際一流化學材料企業紛紛進駐中國市場,成立分公司,而像德國科倍隆集團則直接收購了南京科亞公司,在吸收民族品牌優勢和引進德國先進技術的同時成立了科倍。暇,成為中國塑料行業的領先企業。
對于民族品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了自身的壯大發展,與跨國公司合作當然是必要的。然而,在與外資并購中,中國民族品牌需要自立自強,增強風險意識和防御能力,保證自己的正當權益。
類似的合作并購現在越來越多,然而民族企業應該增強風險意識,吸取以前案例的經驗教訓,并不斷學習和掌握國際規則,才能充分保障自己的權益和民族品牌的壯大發展。比如,民族企業可要求在合同中明確規定民族品牌產品的生產份額、銷售渠道及對象,尤其是對違約責任及賠償條款進行細則規定。
外資開放進來的也許是“寶藏”,也許是“鯊魚”。外方更注重市場占有率的長遠性,也熟悉國際規則和相關法律,對于還很弱小、缺乏經驗的民族企業而言,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外方變相侵吞,不僅獲利甚少,甚至可能完全喪失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品牌和企業效益。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防范外資并購風險的機制。 |